中韩产业园合作背景与启示


发布日期:2023-03-08 15:27 信息来源:中心

【摘要】在近年来中韩关系冷暖波折的形势下,作为中韩经济合作重要载体的中韩产业园的的建设也随之起伏波荡。鉴于中韩经济关系竞合性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近年来各地中韩产业园大举推进诸多规划和项目,本文以中韩产业园的合作路径为研究对象,追溯了中韩产业园的合作动因、合作机制,分析了中韩产业园的角色和类型,旨在探索中韩产业园合作背景及可持续成长的新型合作模式,以期对中部制造业大省安徽及湖北省的国际产业园区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中韩产业园合作背景

(一)中韩产业园的合作动因

“中韩产业园”这一名称的正式使用,始于2011年9月6日中国商务部与韩国知识经济部在吉林省长春市签署的《共建中韩产业园谅解备忘录》。在这之前,国内普遍存在的是传统的以韩资企业为主体的、具有国别专属和产业集聚性质的功能性经济园区韩国产业园或工业园。在2011年签署的该文件中,两国表达了在重庆两江新区共建中韩产业园的意愿,而该计划的提出则始于2010年12月中韩第十七次经贸联委会。重庆两江中韩产业园随即于2011年9月14日开园,被看作是“继与新加坡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天津中新生态城之后”首个在内陆地区与他国政府推动共建的产业园区。

“中韩产业园”具有明显的新时代两国经济发展战略对接和深度产业合作的色彩。2012年以来,我国提出了“创新、和谐、绿色、共享”发展新理念,以“调结构、转方式”作为经济发展主线,明确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转调重点,并在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访韩时的倡导下,两国达成了共建中韩产业园的共识,2015年10月31日,在李克强总理和朴槿惠总统的见证下,中国商务部和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在首尔签署《关于共建中韩产业园的谅解备忘录》,确定在山东省烟台市、江苏省盐城市、广东省和韩国新万金建设中韩产业园。

(二)中韩产业园的合作机制

中韩产业园的合作机制,主要以2015年6月签署的《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为基础,通过两国商务部门中国商务部和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的“中韩产业园合作机制会议”展开。《中韩自由贸易协定》,指出中韩双方同意在指定产业园的设立、运营和发展方面加强合作,包括知识分享、信息交换和投资促进。该机制随后迅速得到充实和实施。2015年10月31日中韩签署《关于共建中韩产业园的谅解备忘录》后,11月30日两国商务部门在首尔共同召开中韩产业园合作机制第一次会议,商定共同努力,创新合作模式,布局新兴产业,推动创新和创业型企业入驻,为两国企业搭建创新创业新平台,将中韩产业园打造为“中国自贸区时代”两国经贸合作的示范区,并拟于2016年在中国举行中韩产业园合作机制第二次会议。但由于两国关系因“萨德”事件遇冷而未果。该机制在中韩关系回暖后得以继续。

2017年12月11日,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同意设立中韩产业园的批复》,同意在盐城、烟台、惠州设立三大中韩产业园,意味着中韩产业园建设计划获得认可和支持。2017年12月文在寅总统访华,中韩关系进一步升温。2018年6月,两国商务部门共同主办的第一届中韩产业园合作交流会、中韩产业园合作协调机制第二次会议在江苏盐城召开,同时为上述三大中韩产业园揭牌,这标志着新兴中韩产业园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以及中韩产业园合作机制的正常运作。

2019年6月,两国商务部门在首尔举行了中韩产业园合作协调机制第三次会议。双方积极评价共建中韩产业园在深化两国地方间经济合作、促进两国高端产业合作纵深发展以及培育形成两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合作模式等方面的重要示范作用,总结了烟台、盐城、惠州、新万金四处中韩产业园在促进协同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进展,并审议了两国研究机构共同编制的《中韩产业园联合研究报告》。双方表示,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政策协调,优化投资环境,加快项目对接,并共同举办经贸促进、联合招商及宣传推介活动,把中韩产业园打造成两国开放合作新高地。

二、中韩产业园的类型、分布及角色

(一)中韩产业园类型

中韩产业园主要是地方政府为了推进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利用韩国产业资源要素而设立的,但由于园区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开放阶段不同,与韩国开展合作的基础和条件不同,这些园区的规模和潜力也就各有差异。根据园区规划的定位或目标,大体上可以将其功能分为示范先导型、商贸试验型、高端服务型、创新创业型、区域联动型共五大类型。

1.示范先导型:是指由中央政府批复,打造中韩地方经济合作和高端产业合作的新平台,成为中韩战略对接、深化合作的先行区,如中韩(盐城)产业园、中韩(烟台)产业园、中韩(惠州)产业园。

2.商贸试验型:是指地方政府规划实施,政府与企业联合推进。以服务贸易为主,拓宽中韩合作领域,实现贸易“便利化”,在各方面“先行先试”,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促进企业孵化和服务创新。如,大连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暨中韩贸易合作区、青岛中韩创新产业园贸易合作区、威海中韩自贸区示范区。

3.高端服务型:是指由地方政府规划实施,以美容、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业为主,融合服务体验、商品展销、文化娱乐等综合功能,满足高端服务需求。如,天津滨海新区美丽产业示范区、杭州西湖区中韩文化产业园、苏州(中国)婚纱城婚庆韩国馆。

4.创新创业型:是指由地方政府规划,推进创新驱动,培育转型发展新动能;推进产业链深度合作,促进创新创业对接与合作。如,温州韩国产业园、成都高新区中韩创新创业园、上海奉贤区中韩创新创业产业园。

5.区域联动型:地方政府规划实施,由韩国大企业主导推进,带动产业链环节上的中小企业整体进入,促进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如重庆两江新区中韩产业园、西安高新区三星产业园、咸阳高新区韩国中小企业产业园。

(二)中韩产业园时空分布

空间上,中韩产业园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的港口城市,如营口、大连、天津、青岛、烟台、威海、盐城、上海、温州,少数分布在东部沿海省份的经济中心城市,如济南、无锡、苏州、杭州,以及东北部或中西部城市,如延吉、岳阳、宁乡、重庆、成都、西安、咸阳、池州等地。

时间上,中韩FTA谈判的启动、协定的签署和生效,成为两国深化经济合作的重要时间节点。中韩FTA谈判从2012年5月启动,到2015年6月1日签署,共进行14轮,每轮谈判都为两国地方政府和企业提升了合作预期。在中韩FTA谈判进程中,尤其是2014年7月达成共建中韩产业园的共识后,两国一些地方政府就在筹划增进“地方经济合作”,兴建“中韩产业园”。从2011年的酝酿,到2012年5月中韩FTA谈判启动,再到2015年6月协定正式签署,其间共兴起了14家中韩产业园,2015年6月中韩FTA签署后,一些地方政府热情高涨,积极推进中韩产业园兴建,直到2016年8月中韩关系因“萨德”事件遇冷为止,此间兴起园区11家。从2016年8月中韩关系遇冷,直到2017年12月文在寅总统访华带来两国关系回暖,只有少数内陆地区发布了5项中韩产业园计划。

(三)中韩产业园承担的角色

中韩产业园与各类传统的经济开发区密不可分,同时也与“新区”“自贸试验区”等新型功能区相交织,表现为“园区交互”的新形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外资企业主导的出口增长,而外资企业主要分布在各类开发区。各类经济功能区在制度创新、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擎作用,但进入“新常态”以来,其功能性瓶颈日益突出。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通过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推进开发区改革,随后各地开发区开始了“二次创业”浪潮:从偏重企业集聚到注重产业升级;从粗放式招商引资到着眼高端产业定位的选商引资;从一般加工制造到创新智造;从忽视节能环保到重视绿色生态;从早期偏重基础设施、优惠政策的硬环境,到注重提升体制机制创新、产业配套、园区文化建设、生活服务等软实力。新兴中韩产业园正是各类经济开发区改革的产物,承载了两国地方经济合作与高端产业合作的厚望。

新兴中韩产业园大多具有“第四代产业园区”的属性。“第四代产业园区”是指以低碳循环和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以通过国际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有效整合国际资源为核心,以依靠信息、知识、技术、标准、人才和管理等无形资产的创新创业集成为动力,以“智能+创意+服务”的现代产业集群为主体,以实现产业业态、空间形态、自然生态的融合及产城一体化为目标的经济功能区。韩国产业研究院的研究报告认为,新兴中韩产业园是中韩产业合作方式与内容进入新阶段的象征性和代表性示范事业,这种园区不同于过去那些以提供低廉产业用地和劳动力为主的模式,而是旨在促进入园企业在当地扎根,融入当地产业生态系统与创新体。综合《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中关于中韩产业园的预期以及近年来各地实践可见,新兴中韩产业园的角色,就是成为深化两国地方间经济合作、促进两国高端产业合作纵深发展、培育形成两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合作的载体。

三、启示

中韩双方有效对接发展战略,顺利实施中韩自贸协定,稳步推进共建中韩产业园合作,已形成深度融合、稳定畅通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综合考虑中韩两国地理距离的邻近性、文化背景的相似性、经济关系的紧密性、产业关系的竞合性、新时代战略对接的必要性,可以看出,中韩产业园区是两国基于“新时代”中韩经济关系主要特征和战略对接点寻求深度互利合作的经济空间,具有明显的“近邻国际合作型园区”的特性。这种特性内在地要求,今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韩两国经贸关系快速发展,已互为重要经贸伙伴。两国双边贸易额突破3600亿美元,双向投资额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作为中部制造业大省的安徽与湖北,与韩国经贸关系也逐步升温,目前韩国已成为安徽省第四大进出口贸易伙伴和湖北省第五大进出口贸易伙伴。安徽省与湖北省高端制造业发展均呈现良好态势,加工制造、能源、原材料等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前景。

在与韩国产业、资本合作中,安徽省已与韩国合作建立了池州中韩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为安徽借力韩国半导体在全球领先的技术优势,加快集聚半导体产业发展资源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也面临着外资来源单一,利用外资的区域结构不合理,各地区间呈现出引资失衡的态势等问题。而湖北省中德、中法、中日等国际产业园区均已投入使用,在与韩国的国际合作产业园区合作方面仍是空白,有较大发展空间。加上湖北省旗舰式企业不多,行业聚集效果不明显,导致外来投资额增速虽然每年都在快速增加,但承接的外商直接投资数量少、比重小,草根资本、外资资本发育滞后。

韩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拥有领先的制造业技术和优质的制造业产品,与安徽、湖北二省产业相融,在集成电路、汽车等诸多领域具有良好的合作空间和基础。对于安徽和湖北而言,工业基础稳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擎作用愈发突出,加快提升开放型经济质量和对外合作水平对于这两个中部工业大省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和企业在寻求与韩国进行战略对接和深化合作时,政府需要审时度势,把握时机,立足于已有的合作与互信基础,系统谋划在开发区内以‘区中园’的形式建设中韩国际合作产业园,切实构建和实施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制度性保障,创造适合国际资本运作的投资环境,共同探索有利于发挥双方比较优势和有利于各参与主体可持续成长的新型合作模式,使产业园区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