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语言运用“四宜四不宜”


发布日期:2023-11-02 09:15 信息来源:秘书之友

公文语言运用“四宜四不宜”

一篇高质量的公文文稿,语言是重中之重,也是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办发〔2012〕14号)第五章第十九条规定:“公文起草应当做到:内容简洁,主题突出,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表述准确,文字精练。”这其中“表述准确、文字精练”就是对公文语言提出的明确要求。在日常公文处理工作中,应准确把握好这些要求,切实提升公文语言运用质量。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归纳总结了提升公文语言运用质量的“五宜五不宜”,与广大读者共同探讨。

一是宜“文”不宜“俗”。“文”是指公文语言庄重、谨严、规范,多采用书面语体;这里的“俗”不是指庸俗,而是指公文语言一般不采用口语、俗语。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众所周知,书面语也叫作“笔语”“文字语”,是书面上交际使用的语言,符合公文精确、严谨、规范的语言要求,所以成为公文的主要语言风格特征。下面结合例子来说明:

例1:

××市人民政府关于商洽××××事项的函

××市人民政府关于商量××××事项的函

例子中的两个公文标题,一个用词“商洽”,一个用词“商量”,体现的就是书面语与口语的差别。显而易见,用“商洽”一词更为妥帖,符合公文的语言风格。

例2:

××公司于2018年7月购买了大量××设备。

××公司于2018年7月买了大量××设备。

例子中的两句话,一个用了“购买”双音节词,一个用了“买”单音节词。在这里书面语“购买”更适合公文语体。

二是宜“古”不宜“今”。在特定的公文语境中,适当运用一些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会比使用现代汉语词语和句式更为典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宜“古”不宜“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公文语言的这个特点,是对历史的传承,传递的是浓厚的人文情怀,公文因此会更显典雅简洁。例如:

例3:

鉴于此,经××县申请,我市对《××县××规划(2018-2030年)》进行了审查,认为该规划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和要求,现予呈报,请审核、批准。

考虑到上述情况,经××县申请,我市对《××县××规划(2018-2030年)》进行了审查,认为该规划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和要求,现将规划报上,请审核、批准。

 

通过比较上面两段话,不难发现,由于“鉴于此、现予”等文言词语的使用,公文显得更加精练、规范、流畅,这是特定语境下公文语言宜“古”不宜“今”的具体表现。

例4:

本期纪要业经副市长×××同志审定。

副市长×××同志已经审定本期纪要。

上面这两句话,“业经”一句是文言句式,也是被动句式,意思即本期纪要已经被副市长×××同志审定;“已经”一句是现代汉语句式,是正常的主动语句表述。但“业经”一句更加符合公文传统,表意更加凝练清晰准确,因此常常出现在公文中。

三是宜“专”不宜“散”。这是指公文语言既要采用一些公文专门用语,又要符合所写公文体例的专门要求,语言不能过于随意、散漫。公文专门用语,例如开头常用的“收悉”“函悉”,陈述缘由的“根据”“遵照”,表明态度的“拟”“准予”,结尾常用的“此复”“特此报告”,等等。公文语言还应当符合专门要求,与所写的公文体例相对应。一般来说,上行文要多用敬语、不卑不亢;下行文要严肃规范,不能盛气凌人;平行文要真诚平和,既要尊敬又不失分寸。如果公文语言过于散漫随意,不守礼仪,就会给人缺乏礼仪涵养的感觉,甚至造成工作被动。

例5:

我市拟定于2月15日由副市长×××同志带队一行5人赴贵市考察,请予接洽为盼。

我市打算2月15日由副市长×××同志带队一行5人赴贵市考察,请务必接洽。

例文中,“拟定于”与“打算”“请予接洽为盼”与“请务必接洽”,几个字的差别,语气大变,不仅使公文质量高低立见分晓,对工作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例6:

你局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依法依规做好该海域使用权的出让工作。此复。

你局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依法依规做好该海域使用权的出让工作。特此批复。

 

该例文中,“此复”是公文的专门用语,一般不采用“特此批复”这种表述,也是上述特点的例证。

四是宜“虚”不宜“实”。在特定的公文语境中,使用一些模糊词语,往往比实写更加规范,表达更加准确。当无法全部或不必要一一列举陈述时,或数量过多或难以具体表明时,这些情形下就可以采用模糊语言。模糊语言的运用,是公文语言极其鲜明的一个特点,需要好好把握体会。

例7:

受各种因素制约,目前全市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存在××××××××的问题。

这里的“各种因素”“相当数量”很难具体掌握和说明,采用这种不一一具体点明,模糊表述的方式反而比实写显得更加准确、规范。

例8:

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权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

 

这里的“有关部门”,往往因为部门数量太多或难以详细表明,就采用了模糊表述的方式,表达显得更加准确。当然,公文的模糊语言还有很多种类型,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便公文语言更加规范、准确,起到推动工作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