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深耕细分领域 走好“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发布日期:2024-10-21 10:01 信息来源:南昌日报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更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生产方式。“小巨人”企业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具有鲜明的新质生产力信号。在江西南昌,有一批“个头不大”,却在各自领域内身怀“独门绝技”的企业,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走好“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成为南昌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强引擎。

近年来,南昌市积极构建从孵化培育、成长扶持到推动壮大的全生命周期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持续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壮大机制,截至目前,南昌市已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07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96家,居全省首位。

数字驱动,“小巨人”探索“智造”路

伴随新兴科技迅速“渗入”千行百业,智能制造蓬勃绽放于多个领域、多种场景中,有的借助机器人、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达成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有的引入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

入秋以来,南昌市制造业企业纷纷进入“赶工”模式。得益于走上“智造”之路,许多企业的产能和效益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就拿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西太平洋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来说,其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一批批电缆产品不断从生产线上“走”下,准备交付给客户。

江西太平洋总经理鲁运力告诉记者:“我们正在试运行全新上线的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经过数字化转型之后,现在我们企业车间的工单完工、报工记录、设备报修、质检记录等多个模块都能在电脑上清晰展现,实现了全过程的数据透明化。”

赶上数字化转型浪潮,企业的生产作业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是‘人等物’,现在一上班,‘物’就已经准备好了。”江西太平洋操作技工方员平对此深有感触,过去生产过程中需要的配件都得人工报备,然后等待配件送达。现在,材料仓库的工作人员在系统中看到需求后,会第一时间将所需材料配送到各机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据了解,目前,该公司拥有国内先进的铜材及电线电缆生产线多台(套),年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铜杆、铜丝和11万吨电线电缆。

为深入实施“8810”行动计划,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全市制造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南昌市先后出台了《南昌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方案》《南昌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南昌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方案〉涉企奖补政策实施细则》。经前期摸排,南昌市已形成以企业为单元的设备更新项目清单,包括华勤电子、江铃股份、洪达医疗、江铃控股、欣旺达等302户企业更新设备计划,设备更新项目合计325个,总投资超280亿元。

创新引领,技术升级重塑行业赛道

新质生产力特点在“新”,关键在“质”,落脚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需要创新来支撑。在南昌的企业车间、科研机构和产业园区,技术颠覆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飞跃性升级带来新质生产力,激发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光纤应变、温湿度、风速风向、倾斜、振动……在江西通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慧科技”)大数据展示中心,企业自主研发的“结构物全寿命周期管理云平台”正稳定运行,实时汇聚并处理海量数据,支持全天候远程在线监测和数据分析,15项监测数据每10分钟刷新一次,实时显示着一座大桥的结构安全情况。

通慧科技主营基于大数据、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智慧建造、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城市等产品,为工程质量安全管控保驾护航。目前,已成长为国内智慧建造、桥梁隧道结构安全感知这一细分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目前,我们直接中标参与26个省市自治区智慧交通、智慧建造、路网感知项目300余个,软件用户达3000余家,覆盖国内主要工程施工及监理企业,近两年产值和利润持续稳定提升。”通慧科技负责人谢天长表示,公司已与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成立技术研究中心,未来将携手攻克行业技术难题,持续推动工程建造智慧化升级,助力各行业高质量发展。

在南昌,类似通慧科技这样的创新型企业比比皆是。

江西众加利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加利”)是深耕计量领域20余年的科技型企业,目前已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

“生产一件产品,用多少主料,多少辅料,温度达到多少才能保证产品质量优,实现生产效率高的同时损耗比较少,需要对每一份用料有精确的计量。”众加利董事长胡其锋表示,企业研发的AI计量Avics控制系统可运用图像识别、称重传感器、智能仪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技术,将不同物料的形态、特性、混合比例等计入AI计量技术,自适应建立相对应的精量控制模型,实现制造自动化、智能化、可视化配料配方以及精量灌装。

下一步,南昌市将持续助力企业走好“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加快构建优质中小企业培育体系,建立全门类政策保障体系、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优化全要素资源配置体系,健全中小企业寻找发现、孵化培育、扶持壮大工作机制,形成全市优质中小企业蓬勃涌现的新格局。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艺流程、产业链企业、生态圈伙伴深度融合,引领中小企业“看样学样”,培育省级及以上“小灯塔”企业80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