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探究
为适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与缺口,高职院校需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是一种多主体共赢的人才培养方式,适用于目前高职教育中以技能为导向的应用型专业。为此,高职院校要在新能源汽车专业教育中充分发挥企业与学校的优势,实现产、学、研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引入行业内头部企业的规范,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多角度投入,打造新能源汽车专业高质量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要营造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教育环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高质量的实训基地建设为中心,强化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使学生有更多的实习机会。建立实训基地前,学校要对合作单位进行全面调查,采取校企一体化的合作模式,对实训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提高学生的实操胜任力。学校应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置相应的实训场所,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体验各种工作情境。为了提高实训设备的使用率,可通过调查研究,不断优化教学设施,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合理设置实训课程,实现学生实训岗位的错时组织,以充分使用教学资源,实现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培养。在专业教学中,提出“理论研讨”概念,教师通过对多媒体设备、实训车辆的使用进行合理规划,建立实践操作区,对训练场所进行科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实训条件,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现场实践。课上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有关车辆维护的实践实例进行演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与掌握,通过对车辆及测试仪器设施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层次地了解与掌握。
紧密结合学科建设,健全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训机制
高职院校要立足产教融合大环境,依托与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有关领域的专家,如企业专家、课程研发人员等,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进行培养,探索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明确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工作能力、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形成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要对教学实施标准、课程要求、质量评价标准和职位要求进行详细说明,建立一套与职业需求相匹配的工作内容体系,不断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专业的师资队伍,丰富产教融合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对合作企业的具体工作需求进行分析、研究,使教学计划与企业更加契合。企业可深度参与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以便高职院校更透彻地了解企业人才需求,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撑。另外,学校要从教学实践标准化出发,通过细致管理,提高学生参与教学与实践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安全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网上资源的利用,在“互联网+教育”的思想引领下,针对新能源汽车专业相关的可视化和网络化专业教育资源进行研究和开发,以便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完善实训机制,推动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与实践衔接
高职院校教师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通过企业的实际案例对学生开展实践操作训练。为提高校企联合培养质量,企业应定期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入校参与实训教学,通过收集学生的学习意见并不断完善实训课程,并将最新的产业资讯及先进技术教授给学生。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专业应按照行业要求进行重塑课程结构、重构课程内容,制定校本教材和活页式教材,开发新的教材也应体现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将企业实际工作实例、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大赛等内容实时嵌入到教科书中,使学生每一次的工作任务都与比赛级别相匹配,真正做到“岗课赛证”融通。同时,应加速新型教材的研发与建设进程,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从而增强他们在工作中的竞争与优势,提升院校就业质量。
建立学分银行,为理论与实践教育融合奠定基础
目前,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学校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素养和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应积极将教学与市场需要以及行业中知识结构相匹配,同时发挥好学历与非学历两种教学模式在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在教学体系中,学校要建立学分银行,确立非校内学分认定、学分相互承认等配套机制。首先,对学分银行制进行前期准备。学校可通过对企业进行调查,识别出完整的汽车后市场行业所需要的工作职位,对各个职位的专业素质进行细致剖析,并编制专业素质分析表格和专业技能模块,然后按照不同的职业技能需求,结合高职院校的学分设置,进行相应的模块化设置。其次,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管理制度,使之能够实现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存储、学习成绩的认定、学分的交换和查询。再次,要健全学校的学分评价体系,将技能鉴定、资格证书、校外实习经历、技能竞赛等内容列入学分评定依据,科学量化学生评价,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